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回复: 0

临沂同志交友兰山同志罗庄同志同性恋者家长为子征婚:希望儿子找到他心爱的男孩

[复制链接]

2298

主题

0

回帖

6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6934
发表于 2025-8-26 17: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凭什么一定认为‘TA’是女孩?”

  2017年5月20日,一个因为发音类似“我爱你”而逐渐从网络上流传开来的“非正式”节日。

  有人会选择在这一天表白,也有人会邮寄鲜花给心爱的人。

  每年的这个日子,在中国很多地方,都会有人自发性地组织一些大规模的“相亲大会”,以期待爱情的降临。

  而这一天,有几位阿姨来到了位于上海市人民广场的“相亲角”。

  与别的父母撑着遮阳伞、手拿打印出来的孩子简历所不同,这些妈妈们在公园一角的空地上,摆出了一长溜彩虹色的雨伞,并且手举纸板,上面写着“希望我的儿子,能找到他心爱的男孩”,“我爱女儿,我也爱女儿的她。”“我为我儿子(女儿),找靠谱男朋友(女朋友)”等字样。

  这样的场景被路人随拍发到了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有网友带着善意调侃,“即便你是同性恋,你也免不了被你妈逼婚。”

  然而事实上,这次自发活动的倡导者之一、同性恋亲友会的资深志愿者小涛妈妈(网名)根本就不需要为自己的儿子“相亲”,她的儿子早已经拥有了承诺相守终身的伴侣,早在2015年,他们就已经在美国正式注册结婚了。

  “我并不真的是为了给儿子找对象,而是表现出一种姿态,让社会上能够看到同性恋人群,知道这些孩子们并不是病态,更不是赶时髦。”小涛妈妈对《中国新闻周刊》这样解释道。

  但七年前的她并未如此“开通”。

  2010年,小涛正式向母亲坦白“出柜”。

  那年他28岁,他的父母已经在“我儿子究竟为什么不交往女朋友”的担忧与猜测中度过了好几年。

  小涛的家乡在江西赣州,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在北京工作,只有在过年与国庆这样的长假里才会回老家与父母团聚。而“每逢佳节必相亲”的戏码,他终究是躲不开的。每一次相亲都以失败告终——面对周围女孩子的暗示或者追求,小涛的态度看上去也不甚积极。如今,小涛妈妈回忆,“后来我才意识到,当时的他早已经打定主意,此生绝对不会走进任何异性婚姻中,他可能既不想自己孤独地过一辈子,也不想去伤害或者欺骗某一个无辜的女孩,他只是一直在纠结,究竟要怎样开口来告诉我。”

  “我猜过他是不是身体有病,或者一直暗恋某个女孩子而不得,但都被他笑着一一否定,”直到有一次过年,小涛妈妈用上了一句中国式家长的“杀手锏”:“如果你不告诉我原因,妈妈将来有一天离开了,眼睛是闭不上的。”但随后她又添了一句,“只要你有一个理由,妈妈都会理解。”

  也许是父母充满了压力的爱与关怀,让小涛正式决定说出真相。

  过完年,他回到北京,断断续续想了很多沟通方式,比如写信或者与母亲QQ视频,但每一样都被他随后推翻,最后他对母亲说,来北京一趟吧,就当是旅游。

  在儿子位于天通苑附近的出租屋内,母子俩有生以来第一次面对面地触碰了这个话题。

  “儿子,你究竟有没有喜欢的人?”母亲问。

  “有。”儿子干脆地说。

  “那这个女孩现在在哪里,她是做什么的?”

  “你凭什么一定认为‘TA’是女孩?”

  儿子的这句反问让母亲猝不及防,“那个瞬间我蒙了,我想,糟了,儿子也许是喜欢上了某一个已婚的女人。”因为在当时小涛妈妈约定俗成的概念中,既然不是“女孩”,那就一定是一个已经有着很多生活阅历的“女人”。

  但她没想到,儿子接下来的话更让她觉得是晴天霹雳。

  “TA是一个男孩子。”小涛说。语气平平,很淡定。

  母亲哭了。

  为了这次“出柜”,小涛已经准备了将近半年的时间,也预备好了大量的影音或者书籍资料,试图帮助母亲了解同性恋,但母亲突如其来的眼泪依然让他觉得这个话题无法继续。

  母亲冷静下来后的第一反应是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当时我怀疑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导致儿子‘恐婚了’?”随后又想,即便现在喜欢男孩子,但感情也是可以培养的,她甚至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候看过的电影《李双双》,里面的仲星火与张瑞芳不也是“先结婚后恋爱”的吗?

  但儿子一一击碎了母亲的假想,他告诉母亲,“假如你带我去看心理医生,你会发现,心理医生关于同性恋的知识,可能还没有我懂得多。”随后他对着一脸惊惶的母亲说,“妈妈,我打一个比方告诉你,假如现在有一个美女站在我面前,即便她什么都不穿,我也毫无感觉,这是天生的事实,改变不了。”

  “话说到这个地步,我理解他了,但心里觉得非常非常难过。”小涛妈妈回忆道。但儿子是同性恋这个事实,远远超越了她的知识储备与前半生的人生阅历,“不都说男婚女嫁,异性相吸吗?我儿子为什么突然反过来了?我接受不了。”

  在北京的10天内,几乎每一天都是度日如年,儿子白天去上班,妈妈留在家里,思考人生并且观看儿子留下来的那些张北川、李银河的书籍以及几部电视纪录片,其中有一期央视《新闻调查》栏目做的关注同性恋群体生存现状的节目——《以生命的名义》。

  对于许多同性恋家长来说,在获悉自己的孩子喜欢同性的那一刻起,都要经历着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巨大颠覆,许多人在强烈的震惊之后,开始选择学习,阅读关于人类学、性学以及心理学的大量书籍,而在此之前,他们中几乎很少有人听说过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李银河的名字。

  几年前,小涛妈妈通过网络,加入了同性恋亲友会的QQ群,并由此在经过培训之后,成为了亲友会的民间志愿者。由此,她没有变成一个在退休后专注于广场舞的妈妈,而是转变成一个帮助“同志”家庭沟通、改善亲子关系的“心理师”。

  小涛如今与伴侣一起,离开北京,在江南生活,他的父母与对方父母互称“亲家”,相处融洽。

  小涛妈妈还记得儿子最初向自己“出柜”的那个晚上,“他问我,妈妈,你希望我幸福吗?我说,当然希望。然后他告诉我,假如你硬要让我和某一个女孩结婚,我不但不幸福,还会毁了人家的一生。”

  “那一刻,我觉得他真是聪明,懂得什么才是最有效的沟通。”小涛妈妈对《中国新闻周刊》这样说,带着些许自豪的语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iscuz! X

GMT+8, 2025-9-15 02:56 , Processed in 0.10493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