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回复: 0

临沂同志男同交友出柜同性恋约会同性恋找个对象得有多难

[复制链接]

2298

主题

0

回帖

6934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6934
发表于 2025-9-3 07: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同志文化是一个亚文化,亚文化简而理解就是不入流的文化,但其生命力是顽强的,而且这种文化由于处于不断自我更新的状态。我尝试着对这种亚文化所带来的种种现象试着进行理性分析,同时,也开始探索自己在这样的文化之中的所作所为。我把同志文化归纳为多元、兼容、开放这样三个特点,也正是因为这三个特点使得同性恋的亚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也让同志的感情难能可贵。

不妨先来大致梳理一下我们国家近几十年来同志意识的变化情况。

同性恋的现象是时时存在、处处存在的。同性恋不等同于同性性行为,同性恋是指持续性得被同性所吸引,这并不代表他们面对异性就没有生理反应。正是因为许多人认知不到这一点,才使得这样的文化在中国的社会中变得很“隐蔽”。不过,这种亚文化开始进入到大众的视野内的时间其实是伴随着互联网而产生的。在此要简述的是大众视野里的同性恋者和这种亚文化发展大致的情况,由此来分析为什么同性恋找到合适的伴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在论述要回答的问题前,先简单梳理一下我国现代同志文化发展过程。

上个世纪60-70年代出生的人,由于信息的闭塞,同性恋群体并没有像如今这般曝光。那个年代出生的且有同性意识的人,他们的聚会场所大多为固定的公园,性爱的场所也就是厕所,同时大多已婚成家。刚明白自己性取向的“雏儿”可能还觉得需要有个人疼爱,而慢慢地,受到文化和风气的影响,这种想法会破灭,可以说,这个年代出生的人很少有说要跟同性谈恋爱、结婚的风气的。这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决定的,而在此之前的同志文化基本如此,其保持得很“隐蔽”。

到了80年代出生一代,状况就要好很多。这一代信息接触的多,赶上了中国第一批互联网的大潮,同时,社会文化逐渐开放、多元起来。有数据显示,80后群体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是远高于70后和90后。高于70后是可以理解,为什么会高于90后呢?一方面是90后尚处在一个成长的阶段,对于亚文化的事物仅仅是知晓或者是趣玩的意味。另一方面,80后一代又很多人已经开始大胆尝试和践行同志的婚恋,并且有不少人已经进入夫夫的生活状态之中。当然,这个过程不是那么绝对的,在一些地方,相当一部分80后还是进入到异性婚姻之中,90后还会继续存在这个问题。只不过是比例的问题。

80后这一代开了一个好头,对90后的影响也是更甚的。90后这一代在明白自我性向之后直接拥抱的是比较成熟的互联网,而互联网所营造的亚文化的氛围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形成了新的问题。这里我们就单把同志感情问题,尤其是婚恋问题拉出来谈一谈。

前面铺垫的目的是想说,我们现在考虑婚恋问题这样的风气几乎也就是在80后一代人开始,它持续的时间也不过这十几年的时间,也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样本或者行为规范给绝大部分人做参考。

同志的感情,很多人会把它叫做“柏拉图”式的爱情,因为他们更注重精神上的交往,这也是很多刚刚了解和进入这个文化之中人的初级想法。比如,所谓的平等,以及有很多人倡导的像“哥们”一样,不分攻受,要相互照顾等等,这都是一种对现有文化的一种反抗,也算是“政治正确”的话语。这样的情况会有吗?应该会有。但生理和文化的影响之下,大多数gay来言,这样初级的想法也就单纯的停留在想想上面了。原因有这样几点:

第一,由于数量的稀少,其遇到一个gay的成本比普通的异性要大的多,碰到一个互相爱上的则少之又少。

第二,即使能够碰到,多元的想法和不稳定的关系架构使得爱情很难成型稳定。

第三,我们的社会环境还不能很好的接纳,对于大部分gay来说,社会不接纳为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非常大的风险。

因此,想要碰到一个合适的几率本身就小,加上感情的受挫,很多人会选择放弃这样一种感情,拥抱异性恋的家庭生活。我们也就不难在互联网上看到各种抱怨圈子很乱的话语了,其实这种“乱”表现为选择的多样。

接下来,谈谈现在的一些新的特点。

好的一点是,我们的社会在渐渐接受同性恋文化。不太匹配的一点是同性恋群体自身的文化还并没有净化,缺乏引导和监管,群体的文化生活还不算乐观。最有说服力的就是艾滋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文化本身具有自我发展的特性。同性恋文化本身是在自我净化之中一步步发展的。近些年互联网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亚文化的变化,不算特别好,但也在引导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尤其是许多平权组织的出现,其实间接地影响了同志的婚恋观。尽管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困境,但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婚恋观是这个文化之中应该有人做的事情,这样的过程算是社会的进步。

现在转回到我们自己身上。

你会发现,在真正的生活中,即便你不去了解上述这些所谓的文化,你也在被动地或者主动地接受这样的文化,在这之中,你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规范和标准。如果你的追溯点是回家结婚生子,这另说,这是中国独特的一种社会现象,可做新的一文进行论述。

不同的感情生活既有共性,也有特性。共性是都是情感的寄托,与相结合的生活。而同志文化中的感情特性就是我上述所谈到的文化特性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做呢?

首先,这种文化本身就是开放、包容、多元的。我们应该允许这样的情况存在,并且要尝试进入这样的文化中去,才能明白我们需要什么东西。

其次,合适的伴侣就是一个相互选择的过程。选择就有标准,在这点上异性恋因为长久以来的结合模式形塑了对于伴侣的认知,同志文化则不是,其标准会更加模糊。但这种选择标准一定不是排斥同志本身的亚文化存在。

举个例子。如果所追求的是一种平等的、甚至带有柏拉图式的感情。但在整体的文化之中,柏拉图式的感情少之又少了。与你相仿的人,开始走向两极,一极是准备进入异性婚姻,一极在继续停留在gay的文化之中,形成独立的自我认知体系。慢慢的,同志群体对于gay的婚恋,也在形成自我的一套标准。许多人在进行伴侣的选择,或者真正生活的时候,往往会参考异性婚姻的状态。而那些有着较好自我认知状态的伴侣则是在经过一番打磨之后形塑出适合自己的生活状态,但能够做到这个层面的人可以说少之又少了。这就使得可选择性越来越少。

另外,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现象是:很多人会发现夫夫被捆绑的状态是不舒服的。于是,又在渴望和寻求一种新的爱情,要么选择了开放式关系、要么选择进入到下一段的恋情之中,循环往复,就又形成了同志文化中的新景观,这又加剧了进入稳定关系的难度。

再进一步,同性恋找难以找到合适的伴侣除了文化的问题,也与男性的生物性与本身的社会性相关。

男人是靠着眼睛进行行为的动物。说得白话点,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这算是第一关,颜值即正义。

第二关,双方进行试探的阶段。试探喜欢不喜欢,试探爱不爱。

然后在彼此三观一致的前提下进入磨合的阶段,尝试磨成一个共同体。

磨到什么时候算什么时候。

当然,所有的gay在真正进入到稳定的恋爱关系中其实是不需要思考这些问题。那有的人早早碰到了爱情,需要思考的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性与社会性的处境中如何达到自己满意的状态。而单身的人应当认识到,在这种社会性之下寻求合适伴侣的难能可贵,在自我认知理性的前提下选择自己的生活。

事实上,大部分gay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是处于一个懵懂的阶段,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这种懵懂表现在对自我的一次又一次否定,对伴侣条件的不可逾越的自我门槛,同时又夹杂着原始的柏拉图的幻想。因此,大部分gay如果作为异性恋的爱人,可能是合格的,但作为同性恋的伴侣,可能还是不合格的,或者说,并不算一个很好的对象,因为并不是所有gay都能对这种社会性特征保持一个理性的认识,有了理性的认知之后又有多少勇气、责任、担当还是要打一个问号。

回到一开始提出的观点,同志的文化是处于不断的自我净化和升级之中。每个人在考虑问题的方式和思维方法是不同的,这为了有一份稳定的生活,更是为了保护自己。这也就形成了这种多元、开放、包容的独特社会景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iscuz! X

GMT+8, 2025-9-15 00:36 , Processed in 0.10639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