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同性恋是后天“习得”的也不能用以解释这个现象(※此处已更改)。科学界普遍认为,同性恋是有生理基础的。一方面,许多野生动物都有同性性行为。更重要的是,同性恋在智人( Homo Sapiens )中持续地、高比例地、跨文化地存在。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的一个遗传学研究小组发现,位于 X 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Xq28 能够预测男性的性取向。大部分同性恋权益倡导者相当看好这一研究,而主张性取向完全是个人生活方式选择的那些人则对可能的研究结果颇为畏惧;然而后续研究则一直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情况比大家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将性取向和具体的 DNA 对应起来的研究很有启发性,但一直没有得出确定的结论。除此之外,还出现了其他的遗传学证据。针对兄弟姐妹和双胞胎的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基因在性取向中所扮演的角色非常复杂,我们尚不能完全理解,但其作用是真实存在的。值得注意的是,同性恋一致性在领养的兄弟姐妹(因此基因上没有关联)间要比在亲生兄弟姐妹间低,而亲生兄弟姐妹间的同性恋一致性又比异卵双胞胎的要低,异卵双胞胎的则比同卵双胞胎的低。